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bj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8-10-12
http://yitu.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4/08/24 | 【 瓦西列夫和他的《情爱论》 】
类别(有的没的)
|
评论
(1)
|
阅读(2926)
|
发表于 01:49
最近读到一篇网文中写道:“爱上你是我一生的沧桑”,先是被文章那种委婉、细腻的情感所感染,继而感觉读起来也很好听,但细细的品味,想确切理解“沧桑” 的含义时,忽然觉得有些模糊,有些难以理解“沧桑”的意思,于是去查字典,“沧桑”这个词解释为变化的意思,如此,则可以理解为“爱上你是我一生的变化”。是的,爱情的确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的一生发生变化。由此,我想起了多年以前曾经读过的《情爱论》。
《情爱论》是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的学术著作。究竟什么是男女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人们为什么相爱?怎样解释那种生死不渝的恋情?瓦西列夫在此书中,引述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学的角度,逐一剖析爱情迷宫。热恋的人们常常把爱情看成幸福,失恋的人们又把爱情看成痛苦。《情爱论》说,各个时代都有关于爱情的箴言,既有诗意的赞颂,又有痛切的抱怨,有虔诚的,也有庸俗的,有兴高采烈的,也有沮丧颓唐的,有青年时代的鲁莽,也有中年甚至老年对爱情命运的诅咒。其实,归根到底,爱情是“像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的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它的动力和内在的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呵呵,没有想到我们常常为之激动的神圣的爱情,在书中竟被赤裸裸地写成这样一个定义。于是,尽管晦涩难懂,还是吸引了许多人继续读下去。
《情爱论》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瓦西列夫在著作中历数历史上禁欲主义的种种言论,用以纠正对爱情的认识。东正教禁欲主义代表人物尼科季姆。斯维亚托戈列茨说爱情是后患无穷的激情,“它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灵魂的深处,而使理性变得暗淡无光”,主张人类应当远离性欲和爱情,瓦西列夫指出这是不切实际的禁欲主义的贞洁。瓦西列夫强调,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源在于《新约》,这种爱情以耶稣的名义谴责性接触,认为男女可以在“纯粹” 的精神享受中在云端遨游,他们的嘴唇从来不会碰在一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他毫不掩饰地批判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爱情,将使人类种属的延续陷入渺茫,那“没有形体的生物的爱情不过是人的幻想”。他的言辞不算激烈,可是读者却会有那种吐鲠之后的快感。瓦西列夫特别提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不朽名著《安娜.卡列妮娜》,托尔斯泰是个禁欲主义者,但这不妨碍他同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为了鼓吹禁欲,一方面托尔斯泰竭尽对美好爱情颂扬之能事,一方面又不得不让安娜卧轨自杀去证明禁欲主义,但是实际效果呢?历来的读者无不鄙视渥仑茨基而为安娜一洒清泪,不但没有看到禁欲的必要反而更加力图争取真诚真挚的爱情!因为,男女相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规律。
《情爱论》还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作出了详尽的阐发。基于一些理论家尤其是生物学家把爱情简单等同于性欲,瓦西列夫提到了达尔文的爱情观。达尔文认为人是一种动物,而动物世界一样具有道德、爱美和情感,有性生殖构成了爱情成分,比如向异性献殷勤、展示媚态、调情等等,这些人类和动物没有区别。瓦西列夫指出:达尔文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了人同动物的生物统一性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他混淆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性关系同人类社会中的两性关系,抹煞了人类思维在性生活中的巨大反作用。瓦西列夫认为,爱情建筑在性欲的基础之上,性欲是人的本能,而爱情是性欲本能的精神生活,“爱情的精神力量使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至于冷却”。瓦西列夫以人类老年爱情生活为例指出,老年男女也许性欲减退甚至消失,但是爱情仍然存在,这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最为明显的时候,动物的老年也许根本不知道曾经的爱情为何物,但是人类的晚年,“会因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射出余辉,这时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贵物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
正因为爱情是人类而不是动物的情感,因此,对于一切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男女,爱情具有责任要求,不仅对下一代也必须对爱情的另一方,这样人类才能正常延续;爱情具有道德要求,爱情双方必须符合社会道德的一般规范,这样人类才能有序生活!
《情爱论》的精彩论述在发行当时曾经引起轰动。比如关于人类的爱情:“男子对女人,以及女人对男子的性欲可能保存终身。这种本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在人的心理上会留下痕迹。大脑记录下性欲,仿佛是把个体的历史封存起来,这种历史的机制在一定环境中可能死灰复燃,虽然它的力量已经减弱而并不引起性欲的冲动,这正好表达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结构的活动性”。
又比如关于初恋:“谁也没有权力指责初次产生的爱情,摧残它,伤害它。——当羞怯的初恋开始出现在脸庞上的时候,这对周围的人应该是一个信号,应该是要求真心实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一个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
再比如关于爱情意识:“人类的爱情是有意识的,这一点不仅表现为预见、认识和按一定目的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表现为富于幻想和殷切地渴望获得个人幸福。”
《情爱论》由三联书店出版于1984年,原作是保加利亚文,1982年在俄出版,我们读到的《情爱论》是根据1982年的俄文版转译的,那是我们刚刚开始解放思想的年代,当代外国先进文化大量流入国内,长期文化闭关后的人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文化意识,包括在情爱理论方面也出现渴求了解世界的潮流,《情爱论》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两次发行达175000册,盛况可慰。不过,在翻译方面,我仍然觉得有些生硬,有些晦涩,让人打开书就觉得厌烦。比如“理性的急剧扩张是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理所当然的趋势”——累!再比如“苏格拉底证明爱情本质的矛盾性的那种哲学辩才形象地展示了柏拉图爱情观的实质”——晕!不过,即便如此,本书关于爱情的理论,对我个人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爱情!这个古老的永不厌倦的话题。在真挚的人看来,是个严肃的话题,在世故的人看来是个现实的话题,在衣食无忧的人看来是个玩乐的话题,在玩世不恭的人看来只是个轻飘飘的话题。瓦西列夫成书时,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互联网,因此,本书没能涉及网上的爱情,我想,这是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那就让网上的朋友们来讨论吧。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193]
flash As
[107]
有的没的
[59]
数码照片
[4]
自由世界
[19]
blender
[4]